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
1、择业观的概述
社会经济的发展、产业结构的调整、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以及职业的发展,改变了职业的构成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,进而改变了人们的择业观。然而,择业主体在接受新观念的同时,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过去固有的观念的影响。所以,必需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,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,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。
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、有收入的、专门类别的劳动。择业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选择职业。职业理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,对自己的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,青年大学生掌握职业的形成规律及特点,树立正确的择业观,不仅有利于自己正确地求职择业,迈好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,而且有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,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青年大学生对未来的生活都有着美好地憧憬,对未来的职业都寄予厚望,都期望在自己将来在从事的职业岗位上有所建树。但是,古今中外,即使在相同的背景下,有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,有的人却碌碌无为;有的人从事的职业虽然平凡,却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人们的赞扬,有的人虽名躁一时,却最终遭到人们的唾弃。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,但是最根本的一条则在于有无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。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,总是把造福人类、造福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。造福人类、造福社会,既是历史上一切品德高尚、功勋卓著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,同样也是新一代大学生应树立的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。
(一)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处理好五大关系
大学生就业制度一改以往的“统包统分”形式,变成供需见面、双向选择、自主择业,增大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动权和自主权,但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:
1、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
无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,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,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和矛盾,这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。人类生存的本性就是社会生存,孤立的个人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。同样,脱离个人的社会亦不可想象。因此,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,相互影响,互相制约,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关系。大学生在择业时,能否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。
2、 愿望与现实的关系
首先,要正确地认识自我,有效地把握自我,对人生态度、兴趣和成功的理想有充分的认识。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。因而,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,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自己的兴趣。对成功的理解是确定职业的重要砝码。“高薪水、高品位、高自由度、高个性化的工作”,这是传统的中庸的成功思想。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和承认,才是成功的本质。
其次,要正确地对知识、能力、个性、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,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。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,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,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,特长影响成功。尽管你对某一职业感兴趣,也拥有相应的知识,但如果你的个性和能力表明你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,固执地选择,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。
3、主动与被动的关系
大学生想择业顺利,就得主动出击,积极参与,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,并靠自己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。要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和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。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股份制的建立,行政机关机构的改革和精简及市场、效益等观念的作用,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注重质量、能力和素质,即发生由量向质的转化。具体表现在:(1)把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,而不是完全强调专业对口;(2)把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、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考察的重点;(3)把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、动手操作能力及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、组织管理能力等也作为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要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,主动完善自己,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。部分大学生对当代择业、就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上,认为上了大学,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份工作。因而在择业过程中,不是主动参与,而是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。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。
4、竞争和风险的关系
有竞争就有风险。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。大学生应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,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、增强能力的好机会。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,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,鼓足勇气,争取新的机会。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,一蹶不振。
5、就业与再就业的关系
(1)树立新的就业观,正确面对就业
每当社会转型、经济转轨、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,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发生强烈的震动,甚至转换和嬗变。
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,使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、交换、分配、消费等诸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,也促使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,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,使人们的职业变更机会增多,职业活动内容日趋丰富,进而引起当代社会就业观的嬗变。当代就业观认为,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,同时有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,就是就业,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。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具有更大的可变性、可容性和流动性。
产业结构的调整、职业的变迁,要求大学生顺应潮流,重新审视各项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。那么,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呢?
①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。不要人为地认定某些职业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,某些职业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。打破这些职业框框,对于活跃大学生就业市场,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,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。
②树立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。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,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,只要职业合适,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,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,行业、体制、区域都可以跨越。
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、流动就业的思想,打破一步到位、从一而终的就业观。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,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。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。社会不再要从一而终的职业。因此,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“铁饭碗”,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。随着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,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。
④树立创造性就业的思想。职业受市场经济左右,他不仅具有竞争性,而且具有创造性。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,使就业机遇增多。只要大学生留意观察,具有创造性,择业就业的渠道就会很广。